我的項目是從0到1,需要找品牌定位咨詢公司做定位嗎?
在過去,通常是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的企業找品牌定位公司合作,因為品牌升級需要重新定位;或是增長乏力,尋找新的增量市場;或是經營混亂,急需定位指明方向……
但今年,我們遇到越來越多從0到1的客戶,他們在起步階段就需要定位戰略。有的是從ODM、OEM轉型做品牌,有的是發現了一個市場空白機會,有獨特的產品創新,也有的什么都沒有,沒有產品,沒有渠道,沒有團隊,甚至連品牌名都沒有。
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——清晰高效:“我希望從一開始就走正確的路,有正確的定位,有正確的品牌名稱,有正確的渠道,有具備競爭力的產品……系統高效地做事?!?/span>
在過去,大部分從0到1的客戶會選擇先嘗試,項目處于初始階段,還不確定自己要什么,產品也還沒有成型,自己先摸索嘗試,可以節省成本。畢竟在創業初期也還沒有遇到難以解決的挑戰。
我們也遇到過這樣的客戶,企業內部自己做定位做了一兩年,還是沒找到自己的定位,最后還是找定位公司合作。為什么? 因為企業是“內部視角”,企業方過于了解行業和競品,導致無法跳脫出來創造差異,甚至會忘記商業成功的本質是“不同”,陷入了追求一致性的通用標準,競品有的我也要有,最后放棄自己的獨特差異,整個行業陷入克隆狀態,呈現的都是微乎其微的區別。
舉個例子。在運動型多功能車(SUV) 這類產品中,Jeep (吉普)無疑是個經典品牌。20年前,這個品牌就是專在崎嶇山路行駛的耐用性代名詞。如果按照這種標準來比較Jeep和其他品牌,比如尼?;蜇S田等競爭對手,人們一定會認為Jeep更出色。但是,如果按照舒適性的標準,那人們肯定會認為尼桑得分更高。
如今,上述的優勢對比正在趨同,像下圖所示:
在這期間發生了什么事情呢?很簡單,舒適性和可靠性已經成為汽車廠商衡量自己在SUV領域地位的通用標準。這就意味著,在這兩個方面落后的品牌都要迎頭趕上才行。
如果把這種效應延伸到衡量SUV的所有標準上,比如,每英里汽油消耗量、安全度、舒適度等等,那么最終的效果就是,這類產品提供的服務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趨同,如下圖所示:
在商業領域,商家很難抗拒努力贏得“均衡”的結果的沖動,而“均衡”的最終效果就是集體平庸。
真正的差異,并不是“均衡化”能夠產生的結果,而是“失衡現象”所特有的貢獻。能夠成功地從模糊化的產品類別中脫穎而出的品牌總是少數的。品牌做定位的最終目的其實不是為了競爭,而是脫離競爭。
創業要想成功,就在于能否簡單說出你的差異化,找到容易表達的競爭優勢。
1、在中國,還有90%以上的企業都是缺乏明確定位的。
定位決定著購買,成為驅動企業成長的力量。企業所有的有形資產,都像是鋼筋水泥一樣,而定位卻像是地皮和產權,沒有地皮的鋼筋水泥是沒有意義的,企業要通過定位使產品變成品牌。
還有一個關鍵的特點,顧客一旦對你的品牌進行歸類或者說定位之后,他就很難接受改變,無論你花多大力氣、投入多大也很難做到改變他的心智。因為定位本身就是人們的一種保護機制,是人們在信息泛濫環境中的生存之道。缺乏或模糊的定位則讓企業陷入膠著、茫然、同質化等無效競爭。如果你不能在顧客心智中建立起品牌,你所有的投入就只是成本,而無法轉化為績效。
擁有正確的定位戰略,則是開辟競爭的空白賽道,撬動消費者的空白心智。
2、企業經營,是在經營什么?
有人說是經營產品,有人說是經營質量,有人說是渠道,而我們認為企業經營的是“品牌認知”,有認知才有選擇。
用戶認知決定了企業的盈利能力,全行業的利潤就集中在少數有品牌的企業上,第一名甚至拿走了70%的利潤,絕大多數的品牌不掙錢,90%的企業都是在毀滅價值。
心智資源即將成為最寶貴的資源,社會的價值觀、財富觀,會大幅改變。組織最有價值的資源固然不再是土地與資本資源,甚至也不是人力資源、知識資源了,這些資源沒有消失,但其決定性的地位都要讓位于品牌所代表的心智資源,沒有心智資源的牽引,所有資源都只是成本。
股神巴菲特之所以幾十年都持有其股票,是因為可口可樂這個品牌本身的價值,可口可樂就是可樂的代名詞,這才是巴菲特最看重的內在價值以及“深深的護城河”。
衡量企業經營決定性績效的方式也從傳統的財務贏利與否,轉向為占有定位(心智資源)與否。
但還是有很多企業家陷入了“更好的產品,更強的團隊,更大的投入必將勝出!”的誤區。
如果更好的產品必將勝出,那在六個核桃品牌成功之后,市場上出現的“七個核桃”、“八個核桃”、“九個核桃”、“都是核桃”應該更成功。但事實是,在消費者心智中,六個核桃才是正宗的好核桃奶。
太多的企業人誤以為只要產品比領導者好,能更好地滿足顧客的需求,真相總會大白于天下。事實上顧客的想法和你一模一樣,既然中國移動是領導者,肯定因為它是最好的,所以才會最終勝出——他也堅信最好的終將勝出,所以你不能憑借比領導者“更好”而勝出。
只有顧客才能造就企業,定位是企業和企業之間唯一的區別。只有在心智中勝出,才是真正的獲勝。
3、經營心智,未戰之前就已定勝局。
從0到1的項目,最寶貴的就是時間窗口。也許你發現了一個很好的空白市場,也許你有一個很好的技術,也許有很大的產品創新,但沒有什么技術是絕對領先的,沒有什么模式是你開創了之后別人不可以模仿的,技術的領先、商業模式的開創或者規模優勢,只能為企業帶來三個月、六個月,最多不會超過一年的時間窗口,關鍵是如何抓住這個時間窗口飽和攻擊,在消費者心智中占據那個品類,成為品類的代表。
比如“果凍我就愛喜之郎”,其他企業能不能生產比喜之郎更好吃、更便宜、更健康的果凍?能,但在消費者心智中不能。因為喜之郎開創了果凍,并在那個時間窗口飽和攻擊,在消費者心智中喜之郎等于果凍。如果企業錯過了這個關鍵時期,錯過了某個品類的心智占據,也許就錯失了做爆市場的可能。嘗試、犯錯之后重新再來的成本是巨大的。一開始就找到自己的戰略方向才是最大的節省和效率。
定位不應該是等一切就位再開始,定位應該從第一天就開始。
那找專業的品牌定位咨詢公司做定位戰略咨詢,究竟能為你提供什么呢?
一、 避免企業陷入“市場調研”的誤區
很多從0到1的客戶會把“市場調研”看做品牌定位的重要來源,常規的市場調研中會問消費者這樣一個問題:
問:請問你對XX食品最看重哪些因素?
消費者最后肯定會集中選擇價格和品質,一個決定利益,一個決定安全。
然后你拿到一個“消費者在購買你所屬的行業產品中最看重價格和品質”的答案。你不知道這個答案嗎?這個答案對塑造品牌尋找差異有什么幫助呢?大多數調研都在證明“驢子有兩只耳朵,馬有四條腿”。
于是又有大量的市場調查指向對顧客潛在需求的研究,這更是一個陷阱多如滿天星的做法,1、顧客從來就不知道他自己到底潛在的需要是什么。2、顧客對于未出現的產品或服務無從評價。
如果亨利·福特在發明汽車之前去做市場調研,他得到的答案一定是消費者希望得到一輛更快的馬車。如果從調研的結果出發,就會將自己定位成“馬車領導品牌”,那么它就永遠不可能進行產品創新,發明汽車。消費者的需求并不是一輛“更快的馬車”,他的真實需求其實是“更快”,而“馬車”只是實現“更快”需求的一種交通解決方案。
奔馳汽車廣告,還原了汽車剛發明時人們對汽車的恐懼的真實歷史場景
企業真正要研究的不是顧客的需求,而是競爭對手在顧客的心智中占有何種定位,擁有何種心智資源,然后在這個基礎上來找到品牌存在的市場機會,制定品牌的定位戰略。
面對從0到1的客戶,我們一般會問CEO一個問題:假如這個項目失敗了,你覺得原因是什么?
從心智的角度,不斷地審視、反思,成功之前先想清楚失敗才更可能獲得成功。
二、幫助企業做正確的事。CEO的決策的失誤才是一個企業最大的成本!
戰略是做正確的事。對錯誤的問題提出了正確的答案是一個企業最大的戰略損耗。很多時候,企業家不是對正確的事做了錯誤的決定,而是對錯誤的事情做了正確的決定。品牌定位咨詢公司就是審視你的每一個決定,幫企業從源頭開始做正確的事。
有一個黑糖項目,客戶滿懷信心地找到我們,說:“我想把我們的主打產品黑糖姜茶放在藥店賣,做成‘感冒藥’。從線上走向線下,開創新的渠道,沒有人在藥店賣黑糖姜茶,這樣我們就所向披靡了……”從企業角度看,既有產品創新,又有渠道創新,不成功不可能,但從消費者角度看,結果會怎樣?如果你感冒了,
會選擇在藥店購買一款緩解感冒的黑糖姜茶嗎?
調研結果,超過一半人不會購買。
因為雖然與藥相比,黑糖姜茶也有驅寒功效,且沒有副作用、比藥物安全,但劣勢也很明顯:
1 速度慢。當消費者感冒時,快點好是他最大的需求,而黑糖姜茶的效果難以預估,面對專業、大品牌的感冒藥,我們無法競爭;
2 只針對傷風感冒。熱感不會買黑糖姜茶,吹風受涼之類的冷感才會買。這對于南方只冷一個月的地方來說,春夏秋沒法賣;
3 價格貴,沒有競爭力。假如感冒3天能好,吃藥的成本最低6元,最高也就14元,而吃黑糖的成本是28元,比吃藥價格高2~4.7倍。黑糖姜茶面對傳統感冒藥,在功效無法保障的情況下,價格還較貴,實在沒有競爭力。定位成感冒藥的競品,在實際銷售過程中較為困難。
4 違背常識。一般大家感冒時習慣喝點感冒藥再睡覺,但常識告訴我們,晚上吃姜賽砒霜,那主打治感冒的黑糖姜茶喝還是不喝?把黑糖姜茶當感冒藥賣是對常識的極大挑戰,而常識和認知是不可逆的。
為什么客戶會覺得“在藥店賣黑糖姜茶”的想法是非常好的,問題出在哪?因為客戶的出發點是自己有一個很大的產品創新,渠道創新,做出了差異化,所以充滿信心,但他的出發點不是心智的點,只是單一的創新維度,基于渠道,基于產品差異,而沒有考慮消費者,甚至不考慮常識,不考慮消費者能不能接受。而這樣的創新和決策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。
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,比如五刀頭的剃須刀,企業看來,刀頭肯定越多越好,五刀頭也是一個巨大的產品創新,但在消費者看來,飛利浦的三刀頭已經足夠好了,他不需要一個更多刀頭的剃須刀。
三、名字就是戰略,從起跑點上就勝出
如果品牌戰略沒有定或者不正確,可能連名字都是錯的。
一個好的品牌名就已經成功了一半,牢記一個原則:名字就是戰略,好的品牌命名能將戰略有效的推銷出去,比如農夫山泉,強烈的聯想和畫面感,從名字上你就能感受到水的清冽甘甜。比如小罐茶,小罐裝、量少、珍稀。競爭是在顧客心智中展開的,好的名稱才容易進入心智,從這個意義上說名字就是生產力。像聯想這樣的名字,在起跑點上就已經勝出了方正與清華同方。
能把價值放在品牌名里,就不要品類里,能把價值放在品類里,就不要放在賣點里。也只有確定了品牌定位戰略才能明確自己的品牌調性和品牌價值。
我們的很多客戶也都是在新的定位之下,我們重新為品牌命名,比如核桃油項目,我們找到了“新鮮核桃油”定位戰略,在定位指導之下,品牌重新命名為“初典”,最初的,最新鮮的,純粹的,尊貴歐式感,從名字開始就傳遞出核桃油的新鮮,高品質。
四、指明研發方向,刪除80%不產生績效的運營
如果問10個公司的研發部,大概有9個公司的研發部是沒有研發計劃的,對于接下來的產品研發方向是什么,有什么亮點,跟競品相比有什么不同,有什么優勢等等全都沒有概念,因為沒有品牌定位,研發也是模糊的,只能跟隨競品或市場潮流,找不到自己的主軸。
無論什么時候,如果用定位來檢索內部運營,總是能發現不少與定位要求不合的運營,80%都是浪費的、巨大的成本。定位明確后,幾乎可以立刻識別出企業投入中哪些20%的運營產生了80%的績效,從而通過刪除大量不產生績效的運營,并加強有效的運營而大幅提升生產力。
我們的一個做奶瓶的客戶——優貝,就是通過品牌定位而有了明確的產品研發方向,大幅提升運營效率。
市面上有很多奶瓶,卻沒有一個專為新生兒設計的奶瓶。新手媽媽在第一次選擇奶瓶時是充滿茫然與疑惑的,且0-6個月的新生兒是一個特殊時期,更為敏感嬌嫩,他們的需求和成長型寶寶的需求是不同的。基于層層分析,我們給優貝找到了專注于0-6個月的新生兒的細分市場,“優貝新生1°,專注呵護新生”,做一個只針對于新手媽媽、針對新生兒設計的哺喂解決方案。
在新的定位之下,優貝的產品就有了明確的導向。
第一步,跟新生兒無關的老產品全部下架,不再生產,產品也由原來的180款產品刪減到21款;
第二步,為新生兒的獨特需求而重新設計。從材質上,考慮到新生兒的嬌嫩脆弱,我們把PP塑膠材質、硅膠材質等與新生兒無關的材質全部去除,以純凈的玻璃材質占據主導,呵護新生。
從功能和造型上,一般奶瓶都是直身,但我們針對新生寶寶的喂養特點,與工業設計團隊一起研發出15°角斜口徑彎身奶瓶,更符合新生寶寶躺臥喂養的角度,還可防止新生寶寶打嗝吐奶。
從奶嘴設計上,為了更接近母乳的吸吮觸感,開創超寬仿母乳奶嘴,奶嘴的基部更大,更輕柔,更接近母乳觸感,讓寶寶從母乳到奶瓶自然轉換。
從品類上,因為奶嘴基部更大,也意味著奶瓶口徑需要更大,于是優貝攻克生產難題,開創了超大寬口徑奶瓶,這樣新媽媽沖泡奶粉時也不易潑灑,非常符合新手媽媽的需求。后來這款奶瓶成為經銷商瘋搶的爆款,因為超大寬口奶瓶開創了一個新的品類,充滿差異亮點。
從顏色上,去掉了瓶身多余的印花,健康純凈,不因油墨產生污染,更不因過于艷麗的顏色刺激新生寶寶還沒有完善的視覺發育。 在“新生兒”的品牌定位之下,優貝的產品研發變得簡單而明確,具有真正的差異化和銷售力。
品牌的成功是系統的
品牌定位戰略不只關乎企業的認知誤區、每一個重大決策、品牌名稱、產品研發,更是整個品牌的系統根基,一旦確定了定位,你就能確定產品的價格、渠道、廣告、公關、包裝等等所有了。 品牌定位是一項專業而慎重的系統工程,企業不能只看到行業,只看到自己,必須以消費者的心智為標準,以建立獨特差異脫離競爭為標準。品牌定位咨詢公司的科學系統更擅長客觀研究消費者和競品,幫助企業找到與眾不同。
另外,我們具備跨行業的服務案例和經驗整合能力,在你這個行業里遇到的難題和困惑,在別的行業里早已經遇到過,我們已為此提供過實效的解決。 互聯網商業時代下,信息的數量和流動速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長,技術的融合也使企業的邊界逐漸模糊,從0開始做正確的事就變得更加重要。
在這個時代,人口紅利、渠道紅利、外貿紅利、電商紅利都已經消失,而定位的紅利才剛剛開始。有時,你以為你節約了成本,但也許浪費的是成功的可能性。因為機會很多,但時間很少!
市場在篩選,篩選真正好的項目,也在篩選真正專業、有能力的品牌定位咨詢公司。我們自信,也期待幫助更多有理想的企業把品牌做好。讓中國有更多值得驕傲的品牌。